
進入南華大學生死系研究所就讀,接受「生死學、臨終專題」的洗禮後,驚覺,為什麼我們社會上甚至政府相關單位所作的規範,只學習「救生」而對於學習「救死」,卻置之不理。而「生與死都是生命的內涵」二者都是「生命的一種狀態」,為何我們厚此薄彼呢?雖說「生」的生命狀態在社會建構的視覺中是可見的,而「死」的生命狀態於吾人所觀察到,即為有機體停止運作,吾人當之生命已結束在眼前,其非也。
當今佛教對生命的詮釋,有如慧開法師所言: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,而此世有機體的老化甚至毀壞之時,而那非肉眼所能見的「識」依然不斷不斷的且非常活躍的在記錄著我們的每一個念頭,直到無盡…。筆者對於生命的詮釋:生命本質與社會中所建構的宗教信仰無相關,身體的衰敗是自然的機制,無人能倖免之。對於生命所下的詮釋為:「『生命』即為一個人於社會學習所建構的一種狀態,乃是藉由身體來演出」。
對於「生命」來說,學習急救的知識能動性,是為了救「生」,而救「死」的知識能動性是否該學習「如何回家臨終呢?」人類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生與死,也是自然,無論何種狀態,讓生命「來時自然,去時也自然…」。
中華國際自然醫學學會 理事 盧妤菱 2024年5月